您的当前位置:流星 > 流星观测记录 > 白昼流星背后,联想人撑起每秒百万亿级
白昼流星背后,联想人撑起每秒百万亿级
“白昼流星”既是草原上的寓言,也是划过天空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当美丽寓言照进现实生活,当他们抬头看见白昼流星,于是未来可期。——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官微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最后一个篇章,名叫《白昼流星》。“白昼流星”的故事发生在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返回的那一天。舱体划过天空回到地球,就像白天出现的流星。用总导演陈凯歌的话形容,这是“全民记忆、历史瞬间、迎头撞击”。从中,能够看到大国时刻背后普通人的深情交付。观看“白昼流星”的,还有一个特殊的人——联想DCG(数据中心集团)高性能计算资深架构师郝常杰。隔着电视屏幕,他仿佛能听到几百公里远的戈壁上空,飞船返回舱与空气摩擦时燃烧的声音。“11天!要成功着陆了。”他心里默念着。几天前,他刚刚经历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支持工作,对飞船返回舱有着和旁人不一样的熟悉。“从自动对接成功,到飞船顺利着陆的那些日子,我见证和参与了这一历史瞬间。这种感觉和大家一样,又有些不一样。”回想那些时刻,郝常杰眼中仍然燃烧着热情。数年如一日磨练联想与中国载人航天“交汇”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当东方红乐曲播送回地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人们关于中国航天最初的记忆。航天事业天然网罗于一种时空感当中。它在宏大的背景下展开,不管你往前看,还是往回看,都有激动人心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联想的成长故事有着跟航天事业一样的基底。自我带动,心怀使命,涉足更远、更宽广的空间。年“神舟一号”,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发射升空。年“神舟五号”,中国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质疑声中,中国载人航天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十周年,联想的业务也延展到云计算基础架构服务。联想和航天走到了交汇的时刻,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合作伙伴。在“神舟九号”任务前,联想就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仿真实验室,在轨道计算、模拟仿真、航天器设计等关键环节,联想的产品以卓越的品质和性能,稳定、高效地承载了大量重要的计算工作。迎接空间站时代每秒百万亿次计算力的支撑年,郝常杰来到联想,一直在外企工作的他,职业生涯有了不一样的时刻。“最大的感觉就是归属感。”在这样的心情下,郝常杰和团队接到了国家重大工程级别的大项目——“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后端服务器搭建。他在外企20多年,根本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事情。“有幸参与到国家工程当中,能够代表联想去做一份贡献,大家热情都非常高。我们的愿望就是要把整个架构做到非常完美。”彼时,在5艘无人航天飞船和5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经验之后,中国航天要转型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简要说,“神舟十一号“入轨后需要和“天宫二号”空间试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两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后返回地面。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有航天员情况下的自动交会对接,相比之前的无人自动对接和有人手动对接,困难可想而知。改变对服务器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郝常杰及团队来说,任务非常艰巨。一般的高性能计算只需要得到结果,可以慢慢算,也可以算错了重来。但在涉及航天工程的场景里,必须“万无一失”,并且有严格的速度要求。实际运算时仅一台服务器的承载量就是每秒一万亿次的计算。你可以想象如果计算出现失误——如不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结果计算出来并返回去——整个的飞船会出现失控的状态。郝常杰近照在飞船发射3个月前,郝常杰和团队就开始了架构。根据任务需求,会有一套计算方案经过大家的讨论定下来。紧接着就是搭建机器,通过仿真环境进行论证、调试。所谓的仿真环境就是模拟飞船发射升空、对接、返航的整个数据计算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给服务器扩容。十倍于真实任务环境计算速度和计算容量的情况下,服务器能够正常完成计算,联想的团队才对整个任务有十足的把握。举一个例子来讲,假设实际任务执行中是一秒钟需要计算个数据,测试的时候就要不断地把数据的体量往上加。没有问题,那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过程,每秒将近百万亿次的计算量!郝常杰说:“查看问题的时候需要6个人分工,一点一点地优化测试环境软件,让计算时间尽量最短。”正式完成“神舟十一”号的搭建时,团队每一个人心里都有底气。“联想服务器可以承载整个计算。因为我们的技术能力完全达到了,并且很大程度上超过现场的要求。”自动交互对接成功郝常杰和同事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考验开始了,郝常杰团队封闭在联想大厦的办公室,提供远端24小时在线支持和服务。团队每一个人有一台手机和北京飞控中心现场保持通信。大家盯着电脑,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