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流星 > 流星产生原理 > 为什么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口碑这么差
为什么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口碑这么差
国庆档结束了,三部热度最高的影片都第一时间刷了一遍,《我和我的祖国》毫无疑问是我心目中的最佳。这部由七个短片组成的超级献礼大片,截止目前共拿下了超过24亿的票房,位列国庆档所有影片第一位,豆瓣评分也稳定在了8分,真正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像这种由几个不同单元组成一部影片的形式其实并不少见,但是每个单元都有不同导演的情况却又少之又少,且不论影片质量如何,其最直接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出每个导演的功力如何。前几天网友票选出了七个短片中最受观众喜爱的短片,徐峥执导的《夺冠》,管虎执导的《前夜》,和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分列前三位。虽然没有观众最不喜欢的单元投票,但就目前的口碑来看,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当选最差绝对当仁不让。《白昼流星》主要讲述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故事。这个故事单独来拍的话可以很振奋,因为飞船着陆本就是国家大事。但问题出在陈导将这个故事与插队老知青改造顽劣少年联系在了一起。具体问题我分两点来说:一是故事本身,二是表达方式。首先说第一个。把几件事情捆绑在一起用以表现同一个主题这种方式到底可不可行??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这几件事情之间是否有紧密的联系,是否能共同反映出故事主题。田壮壮饰演的扶贫干部老李是当年插队时留在边远地区的老知青,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的流浪兄弟正是老李要扶贫的对象。这里扶贫扶的不是物质上的贫,而是精神上的贫。老李对流浪兄弟很包容,即便家里钱被偷也在警察面前积极庇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老李相信流浪兄弟生在这片土地,对这里充满感情,如果改造,定能成功。如何改造?老李认为,只是缺少一个瞬间——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的瞬间。老李把返回舱着陆称为“归乡”,和流浪兄弟要达成的目的一样。返回舱“归乡”了,流浪兄弟的改造也就完成了。如果把飞船返回舱着陆和改造顽劣少年分开来讲的话我觉得都会是不错的故事,但将这两个故事强行捆绑在一起,我找不到充分的理由。我知道导演想要表达返回舱归乡和流浪少年归乡,一个大国,一个小家,联系起来会更有震撼的力量。但问题是,让流浪少年目睹返回舱着陆了流浪少年就改造好了??这两件事之间有必然联系吗??流浪少年的内心受到了怎样的触动没有任何交代,单单一个返回舱着陆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实在莫名其妙。如果这种疗法这么有效的话,我建议可以将我国的问题少年聚集起来,在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时候统一带到现场,完成改造,完美。然后再说说表达方式的问题。陈凯歌的电影一直都追求诗意表达,喜欢用浪漫叙事来展现现实生活。这种表达方式没有错,甚至还有点我们所说的“高级”,但如果所有的影片都要来表现一下自己的“高级”,就会变得很low。流浪兄弟骑上骏马奔驰在戈壁滩上,很美,很壮阔。按照短片内容,陈导是想要表现出那种追赶流星,追赶时代的荒凉戈壁滩上的希望之感,用现实主义的表达,达到高于现实主义的目的。老李有段台词意思大概是这样:只要在白天看到流星,那么未来就会有希望,就不会再贫穷。指的就是短片标题“白昼流星”。类似这样让人一头雾水的画面与台词使得《白昼流星》变得晦涩,如果去掉返回舱着陆的情节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定性为文艺片了。我又要重复下,这种表达没有错,但是在国庆档,特别是作为献礼片的头号种子,真的不适合,国庆要振奋,影片是表现祖国七十年征程的不易,过于艺术化实在不可取。与影片整体氛围不搭,也与献礼片的主题不搭,所以注定在七部短片中垫底。但《白昼流星》如果单拎出来拍成独立电影的话,我觉得会很不错,不管导演是不是陈凯歌,背景是否是大沙漠,起码主题很励志:迷茫时,所有微光都是希望......在网上看到种说法是,一开始陈凯歌执导的是张译和任素汐主演的《相遇》,讲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故事,而《白昼流星》由张一白执导,结果后来具体选的时候又换了回来。不管这个说法可不可靠,陈导的《白昼流星》总归是没有让大家满意,虽说曾经拍出过《霸王别姬》,但可千万别指着这一部作品吃一辈子呀,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