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流星 > 流星研究发展 > 郭敬明于正抄得了一时,抄得了一世吗一
郭敬明于正抄得了一时,抄得了一世吗一
今年的演技类综艺扎堆上映,本以为又会有许多低调的实力派演员走入大家的视野,没想到热度居然全都集中在两位导师/发起人身上——于正和郭敬明。而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二人,金句迭出,公众的争议也随之而来:郭敬明讲起戏来一套一套,导起戏来就露了馅儿,他导的“白鹤少年”被批成“白马会所少年”。于正的节目还没播,就有人骂他“蹭朱一龙热度”,他疑似内涵马思纯的消息也满天飞。这两个人处境很相似,商业上如此成功,却常年深陷抄袭丑闻,观众看他们的同时也在骂他们,他们究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01于正和郭敬明都很爱说成名前的心酸往事。于正读大学时跟着香港编剧李惠民学写剧本,条件艰苦。冬天冻到脚趾上的冻疮深可见骨,还要继续工作。辛苦写出来的作品却没有署名权,基本工资也没有,只等着过节的时候李惠民给个红包当生活费。郭敬明也是如此,他说自己母校上海大学是“一所很变态的大学”,因为四川小城来的郭敬明融不进同学的生活。带着赚来的稿费去商店购物,却被店员质疑:打扮这么寒酸,买得起我们店里的东西吗?正是因为二人都有这样的“前传”,因此成名后便格外看重带自己脱离“苦海”的看家本事。于正早就放言:“我的剧本,演员一个字不许改!”郭敬明把自己的小说搬上大银幕的时候,也坚持一定要还原书里的纸醉金迷,为此不惜牺牲剧情。带着这样强烈的个性和个人风格,二人成功了,在各自的领域开辟了一小方天地。如果说之前的《大清后宫》、《美人心计》还只是小火一把,那么于正11年《宫锁心玉》就直接开启穿越剧纪年。此剧不仅把杨幂、冯绍峰捧成了一线,于正也一跃成为业内金牌编剧、出品人更重要的是,从《宫》开始,于正确立了他的“于式美学”,阿宝色口红、饱和度极高的衣服、毫无质感的衣料道具,这些一同成了市面上最流行的风格,也为他打上一个挥之不去的标签——LOW。03年,《幻城》出版,直接打入年销售榜前三甲,郭敬明名声大噪。与此同时,郭敬明的“疼痛青春”风格正式确立。接下来几年,他的书名作为曾被无数非主流少年借用,作为自己的QQ签名: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梦里花落知多少(好吧,三毛也用过这个书名)。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同时,郭敬明自己成立了“岛”工作室,后又创立“最世文化”,不仅自己的《小时代》大卖特卖,还发掘出版了一批青春文学作者。论挖掘新人作家,老东家“新概念作文大赛”可比不上郭敬明旗下杂志的投稿赛了。此时的于正与郭敬明,谈笑间自封影视界和小说界的“半壁江山”,不夸张。但这半壁江山,城池却是偷来的,就很尴尬了。早在07年,《大清后宫》就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金枝欲孽》和韩剧《冬日恋歌》,小说家西岭雪也站出来:“我书中写后宫斗争,其中大玉儿不满其她妃子生下小皇子,而骗宫女在喂食时,要在她内衣上涂回奶散,……他全部照抄,连我随口编的‘回奶散’都照抄!”到了《宫锁心玉》,于正“融梗”的功力又精进不少,网友把《流星花园》里的“倒立梗”、“大雨梗”拉来一对比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情,是古今皆宜的。终于,《宫锁连城》被琼瑶奶奶告定了抄袭,于正第一次栽了跟头,《宫锁连城》也永久禁播,但于正接下来还有《云中歌》、《美人制造》、《神雕侠侣》……排着队上卫视。郭敬明的跟头则栽得更早些。04年,他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就被判定抄袭了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郭敬明上诉未成,只赔钱不道歉,被强制公开道歉后又说:“道歉只是形式上的。”嗯,我觉得我就是没错。《幻城》、《爵迹》的世界观、情节架构被怀疑抄袭日漫,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人家没有跨国来打官司,那一切都是致敬。二人在这一点上态度一致:不理会、不承认、不道歉。02于正和郭敬明有很不同的地方。于正是完全的商人,所以抄袭、口碑差阻止不了他的脚步,他只追随市场。所以当世面上不再流行阿宝色的时候,就有了《延禧攻略》,这部爆款续了他的命。但早已晋升老板、导演的郭敬明却没有那么“商化”,总用一种“受害者”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感觉委屈得很。无论是《演员请就位》里对李成儒“反击”,还是之前《最强大脑》第三季里对魏坤琳的“回怼”,无不展示了他的敏感脆弱。他的世界还是只看得见他自己,所以他永远没有反思。于是他没有等到自己的《延禧攻略》。但这两个人不同的地方,恰恰又是他们最相同的地方。这些言行背后,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他们都一套能自洽的强大逻辑:我都这么努力了,你们为什么要攻击我?我肯定没有错,都是你们嫉妒我,是你们的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套逻辑,所以他们在面对这些争议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到他们内在的反省。于正的回应很典型:“随他们怎么说,无所谓啊,我只要收视率好,我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了!”郭敬明也有勇气说:“道歉只是形式上的。”即使法院认定,他也绝不认为自己错了。而这样的逻辑,让他们名利双收的同时,似乎背负着一个巨大的黑洞,最终都成了偏执性工作狂。于正在姜思达的综艺《仅三天可见》里自述:“我跟李易峰在讲述人物性格,讲述到一半,我就失去知觉,医院里了。”疲劳过度到晕厥的经历,不是人人都有的。郭敬明也在杂志采访里说“我每天24小时差不多18、20个小时都是在工作状态。”拼,也是真的拼。03但因为他们够努力,我们就要认可?因为他们够成功,我们就崇拜?苏苏并不这么认为。若继续“抄”,接着“俗”,是走不长久的,就像接棒《延禧攻略》的《皓镧传》和延续《爵迹1》的《爵迹2》一样,不叫好也不叫座。于正和郭敬明,一个年过而立,一个已经不惑。这本是很多演艺圈创作人士的创作黄金年龄,也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重要关口。这两年许多小鲜肉、小花旦都抢着向老艺术家转型,那作为幕后的他们呢?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与滚滚而来的流量,我也想问问:你们究竟是要当角儿,还是当腕儿?-END-